最好的化妝品來自PHEIPIA
【艾之韻溫灸】為何脾胃調和的女人,很少患「女人病」?
人體水穀的供應和代謝,主要由肺、脾、胃、腎來完成,而脾胃則為其中的樞紐。


/脾胃調和,女子氣血才有來源/
脾主升而胃主降。升清降濁的作用十分重要,因人的氣血,倚賴水穀之精微以資生,脾胃為水穀之海,氣血生化之源,為後天之本。

脾胃不僅能生化氣血,脾又能統血,與婦科關係密切。經、孕、產、乳等都是以血為用。若脾臟虛衰,不能生血統血,則經、孕、產、乳等疾病均有可能發生。而古人的婦科專著,都很重視脾胃。


/脾不統血,女子經血崩漏、不淨/
脾有統攝血脈之作用,使其能循經運行,維持營血不會溢出於脈道之外。

若脾虛失統,往往發生血證。《校注婦人良方•暴崩下血不止方論》云:「暴崩下血不止…大法當調補脾胃為主。」無論從生理、病理或治法上,脾胃學說的理論,與婦科都有密切關係。


/脾胃虛弱,經血何來?/
婦女以血為主,並以血為用。因經、孕、產、乳,都是以血為用。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,血海滿溢,則月經按期來潮,血海空虛,無餘可下,則月經稀少或閉止。

妊娠以後賴血下聚以養胎。分娩時又需賴津血以助其娩出,故產時耗損一定之陰血,產後又必有一段時間的惡露排出。

哺乳期的乳汁由血所生化。若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之源不足,或統血提攝無權,或運化失職,則月經病之月經過少、過多、先期、後期、閉經、崩漏、經前泄瀉等,帶下病之帶下不止。

娠病之惡阻、胎漏、胎動不安、胎萎不長、妊娠水腫甚或墮胎小產等,產後病之惡露不絕、產後發熱、缺乳、乳汁自出等,雜病之子宮脫垂、不孕症等等均可發生。


/命門之陽,脾胃之母/
脾胃的功能,需賴其他臟腑之支持與協調。如脾之所以能健運,要得到腎陽之溫養,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足以使脾陽不振。

疾病的開端可能是思慮、鬱怒、積勞、飲食…等引起,多起於心、肺、肝、脾四臟,及其甚也,則四臟相移,必歸脾、腎。


/肝與脾胃之間的戰爭/
肝藏血而脾統血。但肝脾有相剋的關係,肝木每易克脾土。肝鬱則氣橫逆而易剋土,肝強脾弱必致飲食少思,影響氣血之生化,在婦科病中,往往出現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之病機。


/調理脾胃的方法/
根據脾胃的生理、病理特點和與其他臟腑密切的關係,有以下七種調理方法:

1.補脾攝血法
婦科血證,有月經過多、崩漏、胎動不安、產後血崩、惡露不絕…等。

2.升舉脾陽法
脾氣主升,脾陽升才能健運,方可使水穀之精微敷布而周流於全身。調理方法須補氣以昇陽,方劑如補中益氣湯,或調中湯…等,使元陽得溫補而氣陷可舉矣。

3.健脾燥濕法
脾喜燥而惡濕。脾得溫燥,則氣機健運。調理原則,應以健脾燥濕為主。

4.理脾和胃法
胃氣不和,則應和胃降逆止嘔,可選用《金匱》之乾薑人參半夏丸、小半夏加茯苓湯、橘皮竹茹湯、平胃散或《名醫方論》之橘皮竹茹湯等,以調和脾胃,寬胸降逆止嘔。艾灸時,注重神闕、中脘、足三里。

5.溫補脾腎法
脾陽需得下焦命門之火以溫煦。婦科臨床上脾腎陽虛者頗為常見,如:月經不調、閉經、崩漏、不孕、滑胎、帶下不止等。方法以溫補脾腎。艾灸時,注重命門、腎俞。

6.補益心脾法
心主神明。心脾受損,可影響胞脈的運行而出現月經失調、閉經、崩漏…等疾病。同時可伴有怔忡、驚悸、健忘、失眠、盜汗、納呆…等症狀。常用方如:歸脾湯、人參養榮湯…等,以補益心脾。艾灸時,可以注重心俞、內關。

7.舒肝實脾法
肝鬱氣盛,易克脾土,臨床上往往出現月經失調。調治之法,應舒肝而實脾。《金匱》指出肝病當先實脾,以免肝病傳脾,這既是理療的方法,也是一種預防的措施。常用方如:逍遙散就是以此見長。艾灸時,可以注重肝腧、太衝等穴。


婦科重視腎、脾、肝的生理、病理。腎主先天,脾主後天,腎主生殖,脾主營養。先天、後天相互支持,營養與生殖得以協調,則生長發育便可正常,經、帶、胎、產、乳的疾病發生機率也會降低。


/ 本篇文章刊登於全國美容雜誌第171號-2017年5月刊 第60-61頁
/ 圖片來自於全國美容雜誌第171號 第60頁
返回上一頁